《西华大学报》  

第01版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来校调研

摘要: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来校调研 本报讯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党代表任期制工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党代表作用,为全省发展凝聚智慧力量,11月22日下午,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世宏率省第十一次党代表来校调研视察。校党委书记边慧敏作为调研组成员,热情接待了调研组一行,并陪同参观了流体与动力机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四川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汽车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省教育厅易班建设与发展中心、西华大学易班工作站。 实地考察后,调研组在办公楼212会议室召开了调研工作座谈会。朱世宏书记主持座谈会。省委教育工委、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石油大学、西华大学、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成都东软学院的11位党代表出席会议。 会上,成都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强汇报了成都市教育工作情况;金牛区教育局系统党工委书记、局长文贤代,郫都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邓志民分别汇报了金牛区、郫都区教育工作情况。 校党委书记边慧敏代表学校对调研组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对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感谢,并作了主题为《以新思想新担当新作为全面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汇报。边书记从全面深入学习,用新思想理论武装全校师生员工;全面从严治党,大力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全面改革创新,奋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三个方面,汇报了学校近年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所开展的系列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边书记表示,学校深知离上级的要求还有差距,离学校由“由大到强”的发展目标还有差距,一定主动迎接新使命,勇于担当作为,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全面高质量发展。 听取汇报后,朱世宏表示,近一年来四川教育系统发展变化大、进步快,大家对省第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的学习理解到位,贯彻落实有力,成效较为显著。特别是在贯彻“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立体全面开放格局上理解到位,实实在在践行,尤其“一干多支”的“一干”做得好,定位高,取得的成绩显著。朱世宏对我校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对学校的军民融合工作寄予厚望。他表示,一方面将积极向相关部门汇报参会单位提出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希望代表们积极发现问题,认真思考解决方法,为我省教育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 朱世宏指出,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对教育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突出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突出了教育在“建设西部创新人才高地”中的特殊作用,突出了教育在构建“5+1”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重要任务,突出了教育在推动全域开放合作中的着力方位,突出了教育领域急难愁盼的民生问题,突出了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使命责任。他要求结合四川教育系统实际,学习贯彻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座谈中,代表们紧扣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详细了解省委重大决策部署、重点工作、重要事项在我省教育行业的落实情况,以及党员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成都市教育局、金牛区教育局、郫都区教育局、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成都市第二十中学、郫都区示范幼儿园望从校区相关负责人及学校领导参加座谈会。

转变观念 抢抓机遇 推进发展

摘要:转变观念 抢抓机遇 推进发展校党委书记边慧敏到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党课 本报讯 11月21日下午,校党委书记边慧敏在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会议室为学院全体教师作了题为“转变观念 抢抓机遇 推进发展”的专题党课。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周彬儒主持本次党课。 边书记从牢记立德树人的初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主动融入食品产业发展;抓好党建促发展,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三个方面,结合大量丰富详实的例子,与学院教师进行了分享。 边书记首先分享了自己对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的体会。她指出,育人是大学的初心,本科教育是培养一流人才最重要的基础,要牢记人民教师的历史使命,每一位教师都应自觉树立爱国奉献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要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牢记人才培养的本质功能,围绕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人才素质模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结合学校和学院实际,边书记就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融入食品产业发展、推进双一流建设等提出要求,并与教师们进行了探讨交流。 边书记指出,“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是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领导班子和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近年来学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充分肯定学院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边书记对学院班子和全体教师提出了要求,希望大家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平台和基础,发挥人才和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新时代治蜀兴川的蓝图中,找到新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思路,融入时代发展浪潮,做推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弄潮儿。 通过讲述清华大学院系调整后快速发展和北航发展模式的例子,边书记提出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瞄准国家重大专项,组建科研团队,加强与政府企业的科技合作。她指出,作为省属高校,要积极适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凝聚力量、整合资源,组建大团队,发挥综合性学科优势,瞄准四川发展战略,在川菜工业化、食品饮料等领域与大企业深度合作,争取拿到大项目、出大成果。 边书记强调,学院党委要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紧紧围绕“凝聚力量、服务中心”,着眼于增强政治素养、改进思想作风、提升能力素质,全面落实党建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紧紧融合学院事业发展,抓班子、带队伍、正作风、促落实,党建与中心工作“两手抓、两促进”,为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学院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最后,边书记希望全院教师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在建好一流学科、打造一流队伍、培养一流人才、开展一流科研、发挥好引领示范作用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校承办全国无线电监测与检测技术研讨会

摘要:我校承办全国无线电监测与检测技术研讨会 本报讯 11月15日至16日,由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指导、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支持、中国无线电协会主办的2018年全国无线电监测与检测技术研讨会在学校图书馆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副巡视员陈季华,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李景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副巡视员张盛俊,中国无线电协会理事长刘岩,西华大学副校长许州、费凌,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副主任陈进星,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副总工程师黄标,31007部队部队长李玉刚,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无委办主任万美贞,中国铁路总公司工电部主管、教授级高工姜永富,国家和各省区市无线电管理机构和相关行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代表以及校内专家教授300余人参会。研讨会由中国无线电协会副秘书长阚润田主持。 本次研讨会以“挖掘资源,智能监管”为主题,围绕无线电监管技术与方法、政策法规、监测数据分析、军民融合发展以及行业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研讨交流,共享成功经验,探讨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一步提升我国无线电监测与检测的水平。 开幕式上,陈季华表示,本次研讨会对于提高全国无线电管理水平、推动电磁频谱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张盛俊表示,要认真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指导和部署,抓实抓好各项基础工作,为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刘岩表示,作为无线电领域的行业协会,将继续发挥好无线电领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搭建好一个政府、企业、科技研发部门的交流平台,促进无线电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费凌副校长介绍了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的情况。近年来,学校与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西部战区、四川省无委及无线电监测站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借助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开展了无线电能智能化监管研究、无线电专项技术教育培训、国家标准制定、无线电监管方案规划与设计、相关标准验证与测试,并探索了军民共享型无线电监测技术融合体制,多项研究成果得到了实际应用。 研讨会上,李玉刚和李少谦教授等分别作了“着眼提升电磁频谱管控能力,加速推进军民融合建设发展”、“5G的机遇与挑战”等为题的主题演讲。研讨会期间举行了2018年度中国无线电协会无线电管理科学技术奖颁奖大会,会上宣布了2018年度无线电管理科学技术奖授奖决定。随后,与会人员参观了无线电设备展区。 在专题论坛上,我校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副教授高志升作了题为“电磁环境图智能管理技术”的主题演讲,重点介绍了西华大学在该领域近年来的部分工作。

从奥运冠军到大学教授的完美转身

摘要:从奥运冠军到大学教授的完美转身记“我最喜爱的老师”获得者、体育学院陈龙灿教授 他的一生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乒乓球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是中国首个乒乓球奥运冠军,先后荣获五个世界冠军,摘取过27枚洲级大赛金牌,三次被授予国家体育荣誉奖章和国际级、国家级运动员健将的称号,多次被评为国际、洲级和国内优秀选手、国际及全国十佳运动员。退役后,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他,就是西华大学体育学院陈龙灿教授。 上个世纪80年代,陈龙灿是叱咤世界乒坛的直板打法代表人物。1986年,他获得第七届世界杯乒乓男单冠军,1988年在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上,他与韦晴光配对获得了男双冠军,为国家争得了第一枚乒乓球奥运金牌。退役以后,陈龙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10年,他选择来到西华大学体育学院任教,成为了普遍高校中鲜有的世界冠军级的体育教授。 青年成名 乒乓球使他为国争光 1965年3月,陈龙灿出生在四川新都一个普通家庭,由于母亲是教师,所以家住学校,学校里的乒乓台让他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兴趣。1972年,八岁的陈龙灿在谕亭小学读书,恰好赶上县业余体校在学校招考学员。当时的陈龙灿身材瘦小、性格内向,并不引人注目,但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让他被黄德儒教练意外相中。那是一天吃午饭的时候,陈龙灿左手端碗、右手执筷,在食堂外蹲了下来。他刚吃了两口,一只苍蝇正好飞来落在了他的额前,只见他稍一定神,然后猛地举筷,不偏不倚,正中苍蝇。身边的黄教练恰好看到了这一幕,并从中发现了陈龙灿的“灵气”,于是决定正式录取他。就这样,陈龙灿在黄德儒教练的启蒙指导下,开始了运动员生涯。 陈龙灿天资聪颖、训练刻苦,球技进步很快。后来,他相继进了四川省体校、四川省体工队,成为了一名职业运动员。1983年,陈龙灿正式迈入国家队的大门,两年后他作为第五号种子选手,首次参加了第3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男团决赛中,初出茅庐的陈龙灿遭遇了一场硬仗,由他对阵被称为“游击队长”的瑞典名将瓦尔德内。 打赢这决定命运的一战后,陈龙灿赢来了职业生涯的光辉岁月,此后他一直作为国乒主力出征国际赛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每次站在领奖台上,陈龙灿都百感交集,他自己心里最清楚,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陈龙灿说:“虽然有这么多苦和累,还要忍受伤病去比赛,但是当你站在最高领奖台的时候,这一切你都会觉得值得。” 荣誉的背后是超负荷的训练和比赛,陈龙灿一直饱受伤病的折磨,1991年他退役后被公派到日本,在雅马哈日产汽车俱乐部担任教练兼运动员。2001年陈龙灿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回到了家乡成都,先后担任四川省乒乓球队总教练、乒育管理中心副主任等职务。直到2010年,陈龙灿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 从职业运动员到大学教师的转身 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良好的乒乓球群众基础,让陈龙灿欣然接受了邀请,正式调入学校任教。除去世界冠军的光环,陈龙灿成为了体育学院的一名副教授,教授乒乓球专业和普修课程,同时兼任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主教练,负责训练和竞赛工作。 然而,从运动员到大学教师的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次面对教案,陈龙灿真切感受到当老师比在专业队训练难多了。他说:“当时一些学生的水平,可能连成都一些业余高手也比不过。” 经历了最初的失落,陈龙灿凭着世界冠军那股不服输的劲,开始一点点调整心态,一步一步去适应新的教学生活。他因材施教、以身作则,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严明纪律做起。 陈龙灿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爱心、耐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本职工作。面对有的学生纪律松散的情况,陈龙灿选择以身作则。每次训练,陈龙灿都会提前几分钟到,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些学生动作已经成型,改正比较困难,比如说有同学打球手压得很厉害,于是我就反反复复提醒他把手打开,通过一遍又一遍重复来帮助他们改变习惯。”陈龙灿说。 凭着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陈龙灿从最基础的技术要领教起。由于做运动员时落下了伤病,他的右胳膊患有严重的肩周炎,经常痛得抬不起来,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一声不吭,忍着巨痛为学生做示范。 西华大学高水平乒乓球队助理教练邹毅超说:“我和陈指导共事三年,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坚韧感和一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即使是很基础的技术问题,他会一遍一遍讲到学生理解为止。” 春风化雨 硕果芬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龙灿的精心指导下,学校高水平乒乓球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为国家和学校多次争得荣誉。朱雨玲在2014年世界锦标赛中取得了团体冠军、2015年世界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赖佳新取得两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的团体冠军;朱霖峰取得世界大运会的团体冠军;许锐峰获全国大学生锦标赛单打冠军;在全国大学生锦标赛上,西华女子团体两次获全国冠军。 在强手如林的世界乒坛上,陈龙灿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运动员到教练,再从教练到教师,陈龙灿实现了他人生中的完美转身,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哪里,他始终爱国家、爱家乡、爱乒乓,尽管早已经远离了赛场,但是陈龙灿依然痴情于乒乓球事业,还在为它的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从世界冠军到大学教授,陈龙灿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文转自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名校名师名校长》栏目)

从奥运冠军到大学教授的完美转身

摘要:从奥运冠军到大学教授的完美转身记“我最喜爱的老师”获得者、体育学院陈龙灿教授 他的一生与乒乓球结下了不解之缘,乒乓球改变了他的人生。他是中国首个乒乓球奥运冠军,先后荣获五个世界冠军,摘取过27枚洲级大赛金牌,三次被授予国家体育荣誉奖章和国际级、国家级运动员健将的称号,多次被评为国际、洲级和国内优秀选手、国际及全国十佳运动员。退役后,他成为一名光荣的大学教师。他,就是西华大学体育学院陈龙灿教授。 上个世纪80年代,陈龙灿是叱咤世界乒坛的直板打法代表人物。1986年,他获得第七届世界杯乒乓男单冠军,1988年在第二十四届汉城奥运会上,他与韦晴光配对获得了男双冠军,为国家争得了第一枚乒乓球奥运金牌。退役以后,陈龙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2010年,他选择来到西华大学体育学院任教,成为了普遍高校中鲜有的世界冠军级的体育教授。 青年成名 乒乓球使他为国争光 1965年3月,陈龙灿出生在四川新都一个普通家庭,由于母亲是教师,所以家住学校,学校里的乒乓台让他对乒乓球产生了浓厚兴趣。1972年,八岁的陈龙灿在谕亭小学读书,恰好赶上县业余体校在学校招考学员。当时的陈龙灿身材瘦小、性格内向,并不引人注目,但后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却让他被黄德儒教练意外相中。那是一天吃午饭的时候,陈龙灿左手端碗、右手执筷,在食堂外蹲了下来。他刚吃了两口,一只苍蝇正好飞来落在了他的额前,只见他稍一定神,然后猛地举筷,不偏不倚,正中苍蝇。身边的黄教练恰好看到了这一幕,并从中发现了陈龙灿的“灵气”,于是决定正式录取他。就这样,陈龙灿在黄德儒教练的启蒙指导下,开始了运动员生涯。 陈龙灿天资聪颖、训练刻苦,球技进步很快。后来,他相继进了四川省体校、四川省体工队,成为了一名职业运动员。1983年,陈龙灿正式迈入国家队的大门,两年后他作为第五号种子选手,首次参加了第3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男团决赛中,初出茅庐的陈龙灿遭遇了一场硬仗,由他对阵被称为“游击队长”的瑞典名将瓦尔德内。 打赢这决定命运的一战后,陈龙灿赢来了职业生涯的光辉岁月,此后他一直作为国乒主力出征国际赛场,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每次站在领奖台上,陈龙灿都百感交集,他自己心里最清楚,每一次胜利都来之不易。陈龙灿说:“虽然有这么多苦和累,还要忍受伤病去比赛,但是当你站在最高领奖台的时候,这一切你都会觉得值得。” 荣誉的背后是超负荷的训练和比赛,陈龙灿一直饱受伤病的折磨,1991年他退役后被公派到日本,在雅马哈日产汽车俱乐部担任教练兼运动员。2001年陈龙灿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祖国,回到了家乡成都,先后担任四川省乒乓球队总教练、乒育管理中心副主任等职务。直到2010年,陈龙灿的人生翻开了新的篇章。 从职业运动员到大学教师的转身 学校高度重视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和良好的乒乓球群众基础,让陈龙灿欣然接受了邀请,正式调入学校任教。除去世界冠军的光环,陈龙灿成为了体育学院的一名副教授,教授乒乓球专业和普修课程,同时兼任学校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主教练,负责训练和竞赛工作。 然而,从运动员到大学教师的转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初次面对教案,陈龙灿真切感受到当老师比在专业队训练难多了。他说:“当时一些学生的水平,可能连成都一些业余高手也比不过。” 经历了最初的失落,陈龙灿凭着世界冠军那股不服输的劲,开始一点点调整心态,一步一步去适应新的教学生活。他因材施教、以身作则,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严明纪律做起。 陈龙灿认为,教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爱心、耐心,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好本职工作。面对有的学生纪律松散的情况,陈龙灿选择以身作则。每次训练,陈龙灿都会提前几分钟到,希望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有些学生动作已经成型,改正比较困难,比如说有同学打球手压得很厉害,于是我就反反复复提醒他把手打开,通过一遍又一遍重复来帮助他们改变习惯。”陈龙灿说。 凭着爱心、耐心和责任心,陈龙灿从最基础的技术要领教起。由于做运动员时落下了伤病,他的右胳膊患有严重的肩周炎,经常痛得抬不起来,每当这个时候,他总是一声不吭,忍着巨痛为学生做示范。 西华大学高水平乒乓球队助理教练邹毅超说:“我和陈指导共事三年,我觉得他身上有一种坚韧感和一种严于律己的精神。即使是很基础的技术问题,他会一遍一遍讲到学生理解为止。” 春风化雨 硕果芬芳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陈龙灿的精心指导下,学校高水平乒乓球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为国家和学校多次争得荣誉。朱雨玲在2014年世界锦标赛中取得了团体冠军、2015年世界锦标赛女子双打冠军;赖佳新取得两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乒乓球的团体冠军;朱霖峰取得世界大运会的团体冠军;许锐峰获全国大学生锦标赛单打冠军;在全国大学生锦标赛上,西华女子团体两次获全国冠军。 在强手如林的世界乒坛上,陈龙灿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我国的体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运动员到教练,再从教练到教师,陈龙灿实现了他人生中的完美转身,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在哪里,他始终爱国家、爱家乡、爱乒乓,尽管早已经远离了赛场,但是陈龙灿依然痴情于乒乓球事业,还在为它的发展默默奉献自己的力量。 从世界冠军到大学教授,陈龙灿的故事还在继续…… (本文转自四川电视台科教频道《名校名师名校长》栏目)

新闻集装箱

摘要:新闻集装箱 我校与ACCA中国办事处签署合作备忘录 本报讯 11月16日,ACCA(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中国办事处华中区首席代表朱晓云率团访问我校,并与我校签署了“ACCA教学合作F1-F5课程有条件免考谅解备忘录”。合作备忘录的签署将进一步推进资源共享,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副校长郑鈜,教务处、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相关负责人,管理学院及学院ACCA负责人 参会。 (教务处 蒋珍菊) 我校学子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总决赛中获银奖 本报讯 11月15日,2018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终评评审在广州举行。由美术与设计学院严寒、黄瑞璞、徐超、梁静、展云龙共同设计的作品《建筑玻璃外墙清洁机》获得全国总决赛银奖。 (美术与设计学院 熊昊琳) 我校在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本科组)中斩获 佳绩 本报讯 11月17日,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本科组)在浙江举行。我校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2015级工程造价专业胡绍桂、金祖毓、石秋妹同学荣获团体一等奖,同时还获工程计量与计价(手工)单项一等奖、BIM模型创建单项一等奖。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 黄锐) 我校教师在全国高校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师资综合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本报讯 近日,第一届“中视典杯”全国高校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师资综合技能大赛在河北落幕,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教师魏国带领的《老人手机展示平台》参赛团队获得了本次大赛的二等奖。来自全国70余所高校的数字媒体、机械、视觉传达、计算机软件等相关专业的教师参加了本次技能大赛。 (美术与设计学院 倪和平) 我校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喜获多项全国奖项 本报讯 近日,团中央对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300个优秀单位、399个优秀实践团队以及200名优秀个人进行了通报表扬。西华大学团委获优秀单位。同时,在“千校千项”遴选活动中,我校“童心燃梦队”的李紫滢同学、 “追梦青年队”的任海波同学以及经济学院赴广安实践团的李聿岢同学获“强国一代新青年”荣誉称号。 (校团委 温超) 西华学子在第十届全国大学数学竞赛(四川赛区)中喜获佳绩 本报讯 11月16日,第十届全国大学数学竞赛四川赛区获奖名单揭晓,我校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1项。 (理学院 王正华)

第02版

“古大爷”的课妙趣横生

摘要:“古大爷”的课妙趣横生——记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古滨 人物名片:古滨,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教授,现任校级力学实验中心主任和力学教学部主任,中国振动工程学会会员,四川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振动工程学会理事,四川省实验力学专委会委员,西南地区力学协作组成员。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力学教师(理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实验)、西华大学教学名师、西华大学优秀教师、西华大学优秀实验工作者、西华大学优秀党员。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三等奖多项。 执教33年,教授学生近15000人,在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有这样一位老师,他用智慧打开学生求知的大门,用创新培育科研的硕果。他在2018年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他就是我校力学实验中心主任、力学教学部主任古滨教授。 在《力学与实践》《舰船技术》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主编教材9部。主持了省教育厅的多项重点教改项目,以及多项实验室建设项目,主持包括省科技厅重点研发项目在内的多项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 [由浅入深,结科研硕果] 初次走进8教122实验准备室,映入眼帘的便是随意搭在沙发上的两床棉被。刚从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归来的古滨,又马不停蹄投身到其他项目中,“最近几天都在这里加班,教学、科研、竞赛……事情有点多。”古滨解释说。 10月21日,从“第五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设备创新大赛”上传来捷报,古滨主持研发的设备“互动式普及型材料力学创新实验平台”从近千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大赛一等奖。 比赛现场竞争激烈,古滨获奖的背后,离不开他多年来对教学的思考和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2006年,面对低年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古滨心里萌生了这样的想法:“国内现有的材料力学非破坏性电测实验所涉及的工况过于简单,学生对此类实验兴趣不大,只是机械地完成一些规定动作、记录几个数据、套用现成的实验报告。如何才能让学生将材料力学理论课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验中,并通过实验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呢?”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古滨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呆在实验室里,他不断思考着:“如何研发一台功能全面且突破传统模式的材料力学实验平台。”2012年,第一代“互动式普及型材料力学创新实验平台”面世。2013年,该平台作为第九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总决赛中唯一的创新实验平台进行了公开展示交流,并获得了多位专家的好评。 古滨并未就此止步,他在第一代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更新,推出了第二代,最终达到预期目标。第二代仪器能完成材料力学理论课和作业中大部分工况的实验重现,进而有效拓展传统材料力学实验范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实验的需求。 “该创新平台可以实现多循环的互动,同学们可以随时把自己感兴趣的题目或思考的问题拿到实验室,通过‘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更直观形象地清楚构件内在力学变化过程与规律。” 古滨自豪地说。 起于力学,深耕创新。作为力学教学部主任和校级力学实验中心主任,古滨将教书育人放在首位,致力于基础力学教学工作和改革试点工作,为学生完成创新实验提供平台,拓展学生视野。目前,该平台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并在全国10多所高校中得到推广使用,且学生依靠该创新实验平台已自主完成二十余项设计创新实验项目。 [山高水长,展力学魅力]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整个地球。”两千多年前,阿基米德的一句话揭示了力学的魅力。在古滨看来,力学的魅力在于其是一门工科基础科学,只有基础打得牢,学生才能在各个工程领域大放光彩。 古滨长期在教学一线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建筑力学等课程教学工作,从事实验中心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和力学创新实验平台的研发工作,先后被西华大学评为“优秀实验工作者”(实验),“西华大学教学名师”(理论)。 比起在课堂上使用ppt教学,古滨更喜欢在黑板上书写板书,再加上简洁明了的配图,这能帮助学生更直观理解繁杂的力学公式与概念。同时,他还会巧妙融入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讲解,比如在一次动量矩守恒定律的课堂上,古滨将轮滑绳子放在自己的脖子上,佐以动作手势,来解释其中的原理,这种方式不仅使得理论更容易理解,也使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两位大师气功表演,脖子压钢筋双头长矛,一张很形象的图出现在2014级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的建筑力学课上,古滨老师用这张图形象地给同学们讲述了一个力学原型实例。这样妙趣横生的教学让学生走出校园多年后,还能瞬间回忆起这个片段。有同学发微博说:“建筑力学课上的乐趣,以至于下课出门忘记了方向!”学生超级喜欢他的课程,亲热地称呼他“古大爷”。 教学不仅局限于校园。除了日常教学工作,古滨也作为力学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了多项比赛,例如六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力学理论竞赛和六届四川省大学生力学理论竞赛,所指导的学生多人多次获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其中在一届省级力学竞赛中,古滨指导的学生获得了理论力学全省第一名、材料力学全省第一名及总成绩全省第一名。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古滨已为近15000名西华学子教授过力学课程,可谓桃李满天下。三十年开花,三十年结果。今年九月,古滨荣获2018年西华大学“我最喜爱的老师”称号。称号背后,饱含着同学们对古滨的喜爱与敬仰。 [诲人不倦,守教学初心] 问及留给古滨印象最深刻的学生,古滨不假思索地回答道:“2002级的学生。”2003年,古滨兼任2002级三个班的班主任,这是他第一次当班主任,他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督促他们学习,关心他们生活。 除此之外,古滨在三个班中设立了“最大进步奖”,以此激励进步的学生。“平时获奖的学生大多是班里成绩拔尖的少数,这个奖项的设立,是想让所有进步的学生都有被认可的机会。奖项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人人都有可能获得荣誉。”古滨感叹到。 令古滨感到欣慰的是,当年所带班级有8名学生考研成功,其中7人考取了外校的研究生,远超往年人数。直到现在,许多毕业学生仍会通过电话或QQ联系古滨,为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力学难题寻求建议。 “我记得一位来自南方的学生丁庆才,多才多艺,但有一段时间身体感觉很不好,正值2003年古滨老师买了第一辆私家车,那段时间几乎每周都送丁庆才到成都的几个医院检查身体,有一天半夜学生突患急性阑尾炎穿孔,古老师立即开车把他送到医院,日夜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丁庆才的父亲之后还给古老师送了一面锦旗。后来非典肆虐的时候,古老师也每晚坚持到学生宿舍查寝,时刻关注我们的身体情况,让我们很感动。”2002级土木学生李星说。 “古老师不仅课堂风格幽默风趣,在生活中也如同我们的父辈一般关心我们,经常在没有课的时候到寝室督促缺勤的同学按时上学,保证每一堂课都做到认真出勤。”2002级土木学生王新文说。 学生眼中的古滨,是学识渊博、寓教于学的良师,同院系教师眼中的古滨,是热心助人、追求进步的同事。 “古滨老师的教学很有特点,充满激情。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他不断寻求进步,并将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他不仅对学生非常热情,而且也会给予教师们帮助......”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向天宇老师说。 对于未来应该怎么做?古滨心中早已有了答案。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是教书育人。”如今的古滨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教学、科研和实验室建设管理中。古滨笑道:“以前有许多爱好,爱远行爱下棋,现在三分之一的时间给了教学,其余三分之二交给科研与事务管理等工作。” 三十三载奉献求索,三十三载言传身教。古滨满怀对教书育人与科研创新的坚持,始终不遗余力地用双手传递着知识,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西华学子。未来,古滨的力学之路仍未停下,科研的脚步继续前行!

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救灾现场
西华人的行动让人点赞!

摘要: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救灾现场 西华人的行动让人点赞! 一场泄流洪峰,让西华人的心与巴塘更加紧密相连!受灾乡镇的灾情和救灾进展,牵动了每一个人的心! 10月11日和11月3日,金沙江先后发生两次山体滑坡,生生截断奔涌的金沙江水。巨大的堰塞体像头上高悬的巨石,直接威胁着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第一次险情:帮扶慰问,送贴心温暖 10月11日,我校党委副书记王小林、副校长刘小兵一行13人赴甘孜州巴塘县开展脱贫攻坚系列工作。在工作组到达巴塘的当天,位于四川省白玉县绒盖乡对面的西藏自治区江达县波罗乡境内发生山体垮塌,金沙江干流被垮塌山体阻断形成堰塞湖。 甘孜州巴塘县是我校的精准扶贫点,根据四川省委统一部署,由我校配合共青团四川省委对口联系巴塘开展扶贫工作。从2018年开始, 我校加大对巴塘县的帮扶力度,在继续开展对县扶贫的同时,确定对口帮扶巴塘县竹巴龙乡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而这两村位于金沙江边,处于白格堰塞湖下游,属于此次事件的重灾区。 得知情况后,校党委副书记王小林、副校长刘小兵连夜召集3名西华大学驻村工作队队员许宇生、张广峰、李庆,以及同行的老师召开紧急会议,对赴巴塘县的各项帮扶工作进行调整,决定对水磨沟、列布西两村61户村民进行救灾慰问和帮扶。 10月12日,校领导带队赴两村避险安置点看望村民,并为每户村民送上了御寒的棉被和大米。王小林、刘小兵一行还前往住在山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格次仁家进行看望慰问。受6个结对帮扶党组织的委托,此次还为6户贫困户送上了各党组织党员们捐赠的共计12000元慰问金。 12日下午,坝体较低处自然形成一条泄流渠道,江水开始慢慢溢出。随着水流量逐渐增大,本次险情在4天内得以解除。 第二次险情:保障群众安全,缓解村民负担 11月3日下午5时,江达县波罗乡白格村原山体滑坡点再次发生滑坡,金沙江再次断流形成堰塞湖。这次险情比第一次更为严峻,滑坡规模更大,坝体随时可能溃坝,全省的应急响应迅速启动。 危急时刻,身处巴塘县的三位西华人:我校挂任巴塘县委办副主任、教育局副局长、驻村工作队队员许宇生,列布西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张广峰,水磨沟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李庆临危受命,全力配合巴塘县相关部门开展疏散转移群众工作。 3日当晚,正在进行脱贫攻坚相关工作的许宇生、张广峰、李庆接到金沙江再次滑坡断流的通知,考虑到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都处于堰塞湖下游,会危及到全村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三人立即前往水磨沟和列布西村转移群众,当夜采取投亲靠友的方式转移两村村民299人。 11月初,巴塘夜晚最低温已在零度以下,刺骨的寒冷没有让三人退缩,在确认村民安全后,三人在村口通宵巡逻、测量河道水位、了解水情,全力配合巴塘县政府做好灾情预案保障工作。 为减少两村村民的经济损失以及转移负担,李庆等三名巴塘派驻干部积极联系和协调,我校离退休工作处在巴塘县水磨乡愁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爱心扶贫购买了800斤核桃,学校扶贫办联系巴塘农副产品相关企业,学校工会采取“以购代捐”方式购买核桃3000余斤。 所有核桃在4日当天完成收购和运出流程,一定程度上缓解村民负担。水磨沟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李庆说:“我校尽努力做到了减少村民的损失,能帮一点是一点。” 为了让受灾群众吃饱穿暖,巴塘县民政局为村民送去棉被、帐篷、大米、清油等应急物资,许宇生、张广峰、李庆三人除了日常巡逻、安抚受灾群众情绪之外,还参与到救灾物品和慰问金的发放工作中,确保每人一件军大衣、两床棉被,保证每人都领到了慰问金。 灾情当前,为保障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附近道路全部实施了交通管制,而大多孩子上学地点都在距离安置点15公里的县上。为保障孩子们正常上学,驻村工作队联合当地派出所派出车辆,将孩子们安全送达上学地点。 这一次滑坡,完全淹没了此前自然形成的泄流渠道。白格堰塞湖堰塞体坝高大大增加,坝体可能随时溃决,这无异于如一颗高悬头顶的“定时炸弹”。为防止村民偷溜下山,许宇生、张广峰、李庆三人通宵在村口守夜巡逻。遇到不理解执意要下山的村民,他们三人反复劝导,竭力阻止。“太危险了,必须要安抚好受灾群众的情绪,保证他们的安全。”许宇生说。 晚上巡逻累了,他们就直接睡在车里。12号的晚上,刚巡完逻的李庆掏出手机发了这样一条朋友圈:“虽通宵值班,但能保证群众安全,也许这就是我来基层的意义。” 学校非常关心白格堰塞湖泄洪险情,学校扶贫办一直关注整个排险进程,及时联系驻村干部了解排险和受灾的相关情况。11月14日凌晨,根据巴塘水位站现场监控人员报告,金沙江实测水位2482.35米,流量3850立方米/秒,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洪峰过境巴塘县。根据各乡镇报告,巴塘全境无人员伤亡。此时,另一个任务又摆在了西华的三位驻村队队员面前。 洪峰过境: 开展查灾核灾,助力灾后重建 洪峰过境造成巴塘县竹巴龙乡和西藏芒康县交界金沙江竹巴龙大桥损毁,318国道竹巴龙段部分路基冲毁,路面大面积塌陷,进出藏道路完全中断。我校对口帮扶的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受灾较为严重。 面对灾后的村庄,李庆用了“触目惊心”四个字形容。318国道水磨沟路段覆盖3米高的淤泥,多处道路被冲毁,耕地变沙田,部分村民房屋被冲毁。因藏居房屋大多是土木结构,水浸泡后,土墙开裂,随时可能坍塌。再加上海拔高、气温低、山道崎岖且损毁严重,抗灾救灾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三位驻村工作队队员的电脑、衣物等个人物资被洪水浸泡、被淤泥掩埋,但他们顾不上去看一眼,更顾不上去清理,便全身心投入灾后查灾核灾工作。 张广峰在列布西村的活动室对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两村灾民的受灾情况进行统计,包括房屋受灾面积、冲走的牲畜和家具家电数量、受灾的耕地面积等具体数据。张广峰说:“在乡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具体操作下,村民比较有序地报家里的受灾数据。” 李庆和许宇生则主要走访村民家中,对统计的数据进行核实、查漏补缺。由于道路受损严重,李庆徒步15公里对竹巴龙乡318沿线进行灾情核查, “道路完全不通,两侧全是淤泥,半天走下来,全身都是泥。”李庆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11月18日,西华大学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舒志乐教授一行,在省民政厅救灾处调研员廖建明的带领下赴巴塘县调研“11.03白格堰塞湖”应急处置、查灾核灾工作。工作组深入竹巴龙乡,查看民房、农田、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因灾受损情况,核实农田受损等核心灾情况。 查灾核灾工作的开展进行,为科学制定恢复重建方案和未来精准帮扶做好充分准备,全力推进了灾后重建工作。 有感:镇定、有序、温暖 “灾区受灾同胞表现得较为镇静,也很有秩序。”堰塞湖危机过后,险情基本排除,但家园满是淤泥尚不能返,三位驻村干部协助村民们清理村里道路的淤泥。据许宇生和李庆介绍,村民们清除淤泥是自发组织的,“他们互帮互助,十分团结,会优先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家庭的清理房屋。” 安置点现场,村民们纷纷投入到救灾工作当中。列布西村村文书格桑志玛当起了安置点的“义务炊事员”,每天义务为安置点的群众做饭、洗碗。“这些事情让人觉得非常温暖。”许宇生说。 洪水过境,给每一个人留下了很深的回忆,忙碌而紧张的数十天,他们三个人心里都满是感触。面对此次险情,李庆感慨道:“这是我第一次到灾区前线,我深切体会到国家在灾难面前的强大力量,大家井然有序、众志成城、团结一致,这是一种值得敬佩的力量。” 在救灾帮扶工作中,许宇生、张广峰、李庆与村民建立了深厚情谊,帮扶村村民感激西华大学精准扶贫工作中的无私付出与帮助,“这里的村民提到西华大学都会竖大拇指,他们对西华充满了感激之情。你要问那里的孩子以后想考什么学校,他们都会回答‘西华大学’。” 白格堰塞湖危机已过,学校情系对口帮扶的水磨沟村和列布西村,将竭力为他们重建家园提供帮助。

第03版

关怀生活 设计博众彩

摘要:关怀生活 设计博众彩——记我校学子喜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银奖 11月15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高等学校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主办,广州美术学院承办的2018年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终评评审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顺利举行。由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玉萍教授指导,产品设计专业学生严寒、黄瑞璞、徐超、梁静、展云龙共同设计的作品《建筑玻璃外墙清洁机》获得全国总决赛银奖。 [创新在设计 细节源生活] 自今年5月起,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在全国29个分赛区正式启动作品征集工作。到报名截止日,来自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共3万余人报名参赛,作品报名数量达4万余件。作品涵盖了工作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家具、电子数码、生活家电、出行工具、服饰配件、公共设计以及交互与服务设计9大类别。经过层层筛选,共评选出320件优秀作品进入到全国总赛区的终评评审。四川省共报送46件作品进入全国总赛区复评,最终5件作品入围终评评审。而由严寒担任主要设计师的《建筑玻璃外墙清洁机》则是其中之一。 创新驱动发展,设计改善生活。谈起《建筑玻璃外墙清洁机》想法的由来,严寒说道,只是一次偶然的经历。她曾亲眼目睹了高空清洁作业现场,那每一步都像是在与死神对话。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玻璃幕墙作为一种时髦且美观的建筑材料被广泛运用高楼建筑当中。但高层玻璃、阳光房玻璃、雨棚飘架、大厦幕墙等玻璃在清洗问题上一直都是业主和保洁公司面临的最大难题。目前其清洗方式主要以人工上去为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蜘蛛人”。 据住建部统计,2003年以来,每年发生高空坠落事故均在450起左右,高处坠落事故分别占施工事故总数和死亡人数的52%和48%。在建设施工领域,因高空作业而导致的“高处坠落”,已成为建筑行业第一大杀手。并非他们没有安全意识,而是危险往往在意料之外。人工高空作业的实施难度大,施工的天气条件也要非常注意。在了解这些情况后,想要设计出一种能够代替高空清洁的自动化机器,改变高空作业现状的念头便在她心里埋下了种子。 在准备今年的工业设计大赛时,严寒将之变成了现实。最初的设计阶段,严寒对这个作品有一个基本的定位,即一是高空作业,二是吸附功能,三是外形设计应为流线型。在确定目标后,她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同类对比分析工作,包括学习清洁原理、吸附原理等。走访各大机器人卖场,去现场观摩了解市场需求、机械原理。 从清洁机的外形到内部构造及工作原理她都了然于心,而这些,对一个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是很困难的。据严寒的指导老师张玉萍教授介绍,工业设计主要是针对创意设计和创意表达,而对具体的机械运作原理涉猎较少,而严寒的优点就在于她用心地去盯每一个细节。在设计中,张玉萍教授也为她提出了有意义的建议,作为一个智能产品,要考虑到它的便携性。所以在清洁机的腿部进行了一个收缩的处理,使之更加方便。考虑到高空作业,清洁机的安全性尤为重要。通过查阅资料,反复尝试,严寒确定了采用“交替式吸附”的原理,使清洁机在玻璃幕墙的表面随意运作。在机身顶部也设置了类似人工清洁的绳索,进一步保障了其安全性。 通过两个多月的全身心投入,随着每一个深夜思考的身影,一张张趋于完美的图纸,建筑玻璃外墙清洁机也进入到模型建造阶段。但在最后阶段也有不少问题出现,因为清洁机是在高空作业,对承重力要求很高。一开始设计的清洁机的四条腿较细,严寒和建模师傅反复沟通,多次建模,最终确定了腿部的宽度。在最后,严寒让建模师傅将模型制作为可拆装的形式,这样能够更好地向人展示清洁机的内部构造,在运输时也较为安全。 历时近3个月的从理念到定稿再到最后成型,《建筑玻璃外墙清洁机》终于成功亮相。首先,从清洁机的外形来看,整体呈现瓢虫的形状。设计外观的理念来源于瓢虫的圆润流线外形,以此可以减轻高空风阻。顶部指示灯为感叹号形状,意在提醒注意安全。清洁机工作时,通过顶部旋转,保证水电供应口朝向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底部红外感应多方位移动,自行调整清洁路线。机身采用真空机和强力灵活吸盘吸附固定,由气驱动底部四足反复支撑和复位,呈"交替式吸附”移动,可轻易跨越玻璃框等障碍物,底部抹布通过机体压力控制,可沿玻璃曲面调节清洗。并且四只吸盘足可旋转折叠,以便于减小其存放空间。 清洁机在全国工业设计大赛上获得优异成绩,是整个团队协同配合、不懈努力的结果,而其背后的主创严寒更是倾付了最多的心血与汗水。 [以爱为名 执着追求] 因为从小喜欢画画,所以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严寒便坚定地选择了心仪的产品设计专业。大学期间,她始终如一,怀着对设计的那份喜爱与执着,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曾获得过俩次国家励志奖学金、三次一等奖学金,以及多次二等奖学金。同时,她还积极参加各种设计比赛,设计出了“摩拜滑板车”等优秀作品,也曾获得过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二等奖、成都旅游商品设计大赛“最具市场潜力奖”等等。对于这些耀眼的成就,严寒说到:“或许,正是因为我特别喜欢我的专业,特别喜欢设计,所以会选择从不同的事物中不断汲取养分,一点点进步吧。” 学习上的严寒是一个很有规划和效率的人,她会提前把每天要做的事情罗列在便签上,然后分步骤和时间段完成。也会定时收集、整理自己的资料,便于总结和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安排。“严寒是一个很上进的学生,她善于观察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设计灵感;她总能冒出许多新鲜的点子,并积极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遇到困难也是自己想办法努力解决。”张玉萍老师谈到。 凭着对专业的热爱与对设计的执着,严寒大学生活的每一天都变得格外的有意义,专心投入专业学习,主动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与优秀的老师探讨交流,与怀有相同志向的同学合作实践,这些都是严寒在这四年中的日常。大一下时加入了孟凯宁教授的工作室,并结识了更多优秀的学长学姐们,而严寒也坦言:“在工作室的这些年里,的确成长见识到了更多,老师、学长学姐们都会认真的为我讲很多东西,在大学里结识了更多有趣的人,感觉在设计这条路上定不会孤单。” 高山不语,静水流深。严寒在设计上就是静心存取养分,广纳多方智慧,默默地坚持,暗自地成长,行尽了好事,无形间也收获了好的前程。 [不负青春 乘帆远航] 在西华大学四年里,除了专业学习,严寒也会参与学校的各类社团文化活动。 在她眼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儿,才会产生无限的动力,才会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生活中的严寒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阳光、多才多艺的女孩,她写得一手好的毛笔字,曾是西华大学书画协会副会长。她兴趣爱好广泛,特长很多,会画画、会弹吉他、会跳街舞。 谈及大学里最难忘的事儿,莫过于陪伴了她四年的室友们和14级产品设计三班的同学们。她和室友们的关系很好,从大一开始便约定每年都要拍摄小视频来记录下这一年内发生的故事与自我的蜕变。室友们都比较安静,在学习上都很认真,四个人会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互帮互助、彼此激励,寝室里三个人还曾同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她大学所在的班级也是一个氛围融洽、团结向上、凝聚力极强的团体,平时大家能在一起玩、一起闹、一起上课、一起备考,毕业后更是相约了一次班级全体游,在柳州古镇度过了大学的最后一次集体时光。 岁月绵长,人间静好,大学四年匆匆而逝,留下了那一张张泛黄的书页和满是字迹的笔记本。所幸,时间定格在那一刻,她来过,便是永远。当初那个在西华校园里跌跌撞撞,慢慢成长的女孩,现已在江苏河海大学读研一,正为成为一名优秀的UI设计师而努力奋斗。 回顾自己的大学时光,严寒不禁感慨到:“时间过得好快啊,一转眼就大学毕业了,仿佛分别还在昨日。在大学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很怀念那段日子,也很想念我的老师和同学们。” 设计似乎是无所不能的,将心中的想法印象付诸于实践,化无为有,变虚为实都是设计真正有在做到的事情,严寒、黄瑞璞、徐超、梁静、展云龙......当然,还有很多很多这样为了设计而认真努力的人们,用设计表达心中所想,用设计回报生活。林肯说:“我走的很慢,但我从来都不后退。”或许,对于设计人来说也如是,他们一步一步地走着,步伐坚定,从不后退。

一个“不善言辞”的动手能者

摘要:一个“不善言辞”的动手能者——记2018年“西华之星·科技创新之星”程杰 有这样一名西华学子,他与众多大学生不同,不善言语,也没有太多“追求”,只对“科研”情有独钟。有人说他是“天赋型”的科研人才,而他自己却说只是“努力型+学习型”的科研爱好者罢了。 他就是程杰,是一名大四学生,目前就读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卓越1班。他曾获得“神雾杯”第十届全国节能减排大赛二等奖;申请并公开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发表了4篇中文核心论文;4篇国家级公开论文;参与1项国际小水电行业报告的撰写。 [于生活之中寻找灵感] 作为“科技创新之星”,程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科研达人,获得了不少奖项,申请了不少专利,发表了不少论文。 据程杰介绍,自己的科研想法来源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专业课上所受的启发,比如老师会提到哪些东西有缺陷,自己有大致的想法后会去相关网站检索,如果前人有没有和自己相同的想法,这就是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的。二是生活中的灵感,比如水轮机压力大的情况下,运动键和禁止键会产生间隙导致水的溢出,自己便会着手进行密封试验,比较各种材料的性能和使用时间以减少漏水。三是与学长交流、在知网、万方上看论文,在与别人思维的碰撞中获得灵感。 “要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基础科学”程杰说。 光幅发电一般利用太阳能,通过光电效应发电。而太阳的直射点会随时间变化,因此需要借助电机驱动,让接收板跟随太阳的位置转动。这一过程就势必会带来能量的损耗。在节能减排大赛上,程杰和他的队友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实现了节能:通过两块磁铁的吸引力,以磁力驱动取代电机驱动。在这场比赛中,他们获得了二等奖,也是我校的历史最好成绩。出人意料的是,当谈起赛后的感想时,程杰只字未提获得这项荣誉的欣喜:“我很直观地看到了自己和其他高校同学的差距,他们对机械原理的分析和实验程度更深,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机械结构设计。” “大一上期主要学方法,大一下期接触科研,大二开始独立做。”回忆起两年前的经历,程杰十分感慨。 “大一是最难的时候,”他说,“一般大三才会出成果,所以那段时间就像是一个看不到光明的人在黑暗里摸索。”所幸,一切的努力在之后得到了回报。或大或小的成就让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也获得了鼓励自己继续努力的动力。程杰说:“最开始对于科研一无所知,真的很感谢学长还有导师对我的帮助。” 他特别提到了能动学院的创新实验室,这是同学们与学长学姐及老师进行科研交流的平台。程杰除了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大一的时候,程杰经常在实验室待到晚上10点半,第二天没课又接着去。有一次,他和另外一个同学熬夜做实验,寝室关门了,只能待在实验室过夜。“我记得那年的冬天特别冷,”程杰哭笑不得,“空调开到最高还是冷,没办法只能找了一些书垫在地上睡觉。” “我最崇拜的科学家是杨振宁,我佩服他对科研的执着。”在程杰看来,做一个东西要经过漫长的探索期,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沉得下心。他的话语中经常出现“勤奋”二字,他不会想太多,就是踏踏实实做实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相信一切会水到渠成。 [于实践之中探索道路]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程杰不仅在科技创新上取得了众多瞩目的成就,而且在学习上也是他人效仿的榜样。他曾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三次被评选为“校级优秀三好学生”,以及多次获得过“校级三好学生”、“院级三好学生”等称号。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好好做事,心无旁骛,过一个不后悔的生活”似乎是他最真实的写照。因为高考的失利,程杰没有读到自己最心仪的专业,但正如程杰的微信签名所言一样,“不管在往哪个方向走,你都要给自己一个不后悔的生活”,于是从大一开始,程杰就给自己定了目标,做好了规划。在大学三年多的时间里,他很少参加社团活动,而是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学习和科研活动上。他认为“少说多做”最重要,大学是学习的“最高圣地”,本就该刻苦学习,努力钻研。始终坚定自己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勇敢尝试,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活。 在提及他被多次评为校级、院级的三好学生时,程杰幽默的说道:“其实我学习不算很好,可能是因为平时参加的活动和比赛较多,所以附加绩点较高吧。”都说“实践出真知”,他除了日常的学习,也会参与各种数学竞赛、科研活动等,既充实了第二课堂,也丰富了自身的实战经验。同时,他涉猎广泛,喜欢阅读各类书籍,知识储备多,也善于在多样的活动中找到兴趣点,并把它们发展为鼓励自己前进的动力。他说道:“我在大学里的不断摸索,是为了让自己的选择范围能多一点,也是给大四考研做准备。虽然很多事情都是一个人做,会感到迷茫和孤独,但这才算是‘成长’吧。这一路来,我只是希望自己做的选择都能更正确一点,不辜负自己,不浪费年华,拥有一个无怨无悔的大学时光。”此外,程杰也分享了几点学习经验:一是大一要做好规划,定好目标;二是大二要按照自己的方向走,把规划具体化和实践化;三是要踏实做事,一心一用,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并敢于挑战。 书山有路,学海无涯,求知的道路是没有尽头的。我们在摸爬滚打中前进,也在跌跌撞撞中成长。大四的程杰已被保送西华大学研究生。以梦为马,生活定不会辜负一个有“赤子之心”的人! [于宁静之中感悟人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似乎每一位科学工作者都具有这样的品质,虽然在追求真理的路上困难重重、路途遥远,但也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在大学的这几年,程杰做到了。 为了潜心于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程杰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上网也不是为了打游戏,而是查阅论文、资料。很难想象,程杰是如何抵挡住外面花花世界的诱惑,摒弃喧嚣,在大家都玩耍的时候,沉浸在科研的世界里。“与书为友”是程杰作出的回答。程杰喜欢阅读,他说阅读能够帮助自己归于平静,而宁静才能致远。除此之外,程杰还逼自己戒掉手机,每当他感到浮躁时都会去图书馆待上大半天,不管是做作业还是看书,反正不会触碰手机。这对提高程杰的自律能力有很大帮助。 当被问到对未来的规划时,程杰说;“以后的事以后再说,重要的是把手边的事做好。”在他看来,活在当下很重要,当把一切事都做好时,就会水到渠成。因此他对自己的要求就是:好好做事,其他什么都不用管。这也成为了程杰的座右铭。 “好好做事,其他什么都不用管”的人生信条的确推着程杰不断前进。面对着这被大大小小的荣誉填满的成绩单时,程杰没有太多欣喜,因为这些荣誉在他这里只是结果,并不是目标,追求目标的过程似乎才更重要。在众多所获荣誉之中,程杰对“西华之星”的印象最深,他说:“能够给这么多学弟学妹做榜样我感到很荣幸,这真的很不容易。”也许,对于程杰来说,没有太多“追求”才没有太多“顾虑”,能所获就是惊喜,没所获又便继续努力,从不停止前进的脚步。 程杰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热爱”。热爱就是你愿意为它付出时间和精力,你愿意为它放弃看其它的美景。不论是热爱科学,还是热爱写作、唱歌或跳舞,只要乐在其中,结果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第04版

当我谈装置艺术时 我谈些什么

摘要:当我谈装置艺术时 我谈些什么 今年10月5日,英国涂鸦大师班克斯作品《气球女孩》在苏富比拍卖会上拍出104万英镑。落槌一刻,《气球女孩》随即滑落,同时被画框底部隐藏的碎纸机碎成条状。但由于碎纸机故障,画作并未被全部损坏。毕加索说“毁灭的冲动同样是创造的冲动”,当破坏成为创作的延伸,不完整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有人表示当这种行为变成一种装置艺术,必然带来画作的升值。艺术史亦将铭记此刻,人们从中开始更多思考到艺术与金钱与资本之间的关系。如今,《气球女孩》已改名为《爱在垃圾桶》开始展出。 那到底什么是装置艺术?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从场地上看,装置艺术的存在可以是在画廊、美术馆、博物馆、酒店机场之内,也可以是在广场、公园、沙漠、海滩等等。从寿命上看,装置艺术可以是临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在大部分的画廊和艺展里出现的装置艺术作品大都是临时的,展览结束就会拆除,当然,也有些重要作品也会作为“馆藏永久展品”而被长时间的保留下来。 说装置艺术,我们当然绕不开杜尚的《泉》。1917年,一战还没结束,一帮艺术家在美国独立艺术展上弄艺术,杜尚从外边买了一个小便池签了个名送到展场,说这就是我的作品。我们这些凡人就很难懂了这些艺术家一天天的脑子里都在想写什么,一个小便池就成为一件艺术品了,我确实是没看出来有什么特别之处。其实就是“物体”被安置在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安装的人”制造了一个已经完成的装置空间供人们体验和解读,前来参观的人“参与者”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杜尚的小便池在那种场合一下子颠覆了原有的文化价值观,特别应战后思想反省的景。 杜尚这个略带讽刺的行为或许正是在表达艺术就是生活本身,不是遥不可及、看不懂的装逼就是好艺术。只要可以引起你内心的共鸣,看到或听到感受到都会为之震撼,或许这就是你理解的艺术,不一定随大流,确实内心真实的感受,或许我们比我们想象中更懂艺术。 回看我的题目“当我谈装置艺术时,我谈些什么”,实乃套用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每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是不同的,首先我们要肯定多元的存在。其次“谈”这个词好像显得过于主观。基于此,已经违背了我肯定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强大力量,所以我以上说的可能都是废话。 后续一点分享,来自一个摄影博主的推荐韩国摄影师/装置艺术家Lee Jung作品text-based light installations,当时我都还不知道“装置艺术”这个词,看到这张图只是单纯的感受到了美。 或许只要对你有意义就可以称之为艺术。阿涅斯的纪录片《脸庞·村庄》,就是将照片印在各种东西上,但当人们亲眼看见时却会为之落泪,因为你看到了你自己。 在看《奇遇人生》的时候,有一期是去到冰岛参与一个艺术家施瓦纳关于火的装置艺术,这是一个11年的梦想。节目中提到因为将所有的家人召集起来,花了很多时间和心力,本以为会是一个特别震撼的场面,但是并没有。当人群散尽施瓦纳静静欣赏着,或许一切就已经值得了吧。 赵立新老师说“这是满足自己的内心,主要是施瓦纳的欲望,发生、过程、结果都是他自己,做了作品得了奖,满足了别人,别人认可,他成就他自己,满足自己是最难的。”这又回到了我们在开头提到的名画自毁事件,艺术该走向何处? 或许我们不懂艺术,那就从先满足自己开始吧。

西华大学的发展是硬道理

摘要:西华大学的发展是硬道理——在学校离退休工作处组织的“我看改革开放新成就”座谈会上的发言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就我所在的西华大学来说,四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是1961年秋季来到西华大学的前身四川农业机械学院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距今已有57年,参与并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当时的农机学院,仅有2个本科专业,学生不到600人,专任教师86人,占地面积80余亩,仅有5栋三层楼房,全部建筑面积不超过15000平方米。改革开放前,从1960年到1977年的17年间,由于历史原因,特别是“文革”十年动乱,西华大学的发展十分缓慢,专业由2个增加到4个,学生人数不到1000人。269名专任教师中仅有1名副教授和25名讲师,其余90名都是助教。占地面积也不过100多亩,建筑面积不到25000平方米(不包含正在施工中的第一教学楼)。学校规模小,人数少,又是单科性的农机院校,在社会上没有名气和地位,被人讥笑为郫农机或郫大。 改革开放后,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方面发展突飞猛进。 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学校占地面积由100多亩扩大到现在3个校区近3000亩,是改革开放前的26倍。 建筑面积由不足2.5万平方米到现在140多万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前的60多倍。 各类教学科研设备34541台(套),总价值为4.56亿元,其中单台(套)20万以上的设备有368台(套),价值1.55亿元。 图书馆由一栋不过1350平方米的干打垒式简易楼房(红砖东楼)扩大到现在5万多平方米,是改革开放前的38倍。馆藏纸质图书超过250万册,各类电子文献210万种。 体育设施齐备。有体育馆1个,3个标准田径场,四个标准游泳池,1个羽毛球馆,8个网球场,1个高水平训练中心,59个篮球场,另外还有多个排球场、乒乓球场和健身房等,全部运动场地达132000多平方米,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前难以想象的。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全日制在校生人数已达4.5万多,是改革开放前的75倍,其中包含面向全国招收的乒乓球、健美操的高水平运动员和面向边防军人子女的预科学生。 现有专任教师1588人,是改革开放前的7倍,其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58%,具有硕、博士学位的人数占比60%,还有各类领军人才达130多人。 从1985年起在3个专业水机、铸造、机制开始招研究生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不断壮大。学校现有18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2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6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研究生达2500多人。 学科专业不断发展 由改革开放前单一的农机院校发展到省属重点多科性工科院校(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再到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2003年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学院整体并入),涵盖了工、理、管、法、经、艺、文、教、农、医等学科。 现有86个本科专业,是改革开放前的49.5倍,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省级着眼人才培养专业17个,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教育部2007年对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结论为优秀。学校现有6个省级教学团队,有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10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3门。 生活保障不断完善 学校有锦地苑、临江苑、德馨苑、老宿舍区四大学生宿舍区,有标准化学生宿舍21栋,(配有书架、衣柜、电脑桌椅、卫生间及阳台),所有学生宿舍都配有空调;有6个学生食堂,能同时容纳4万多学生用餐;学校还有校医院和心理健康中心,汽车学院还设有驾校,供同学在课余时间学习驾驶。 校内有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邮政营业厅及各大银行柜员机,有多个快递物流服务站为师生网上购物提供方便。学校还开设了校内超市、劳动服务公司、书店、洗浴中心,校本部还开设了校内巴士,方便师生出行。 学校户口由改革开放前的红光乡镇户口转到成都市中心城区(金牛区)户口,为教职工子女中考提供了便利。 改革开放前,全校只有一部电话,通讯基本靠吼,现在早已是人手一部手机,随时随地接打电话。 改革开放前学校的饮水全靠抽取地下水,水质不好。从2003年起,与成都自来水厂碰管,水质大为改观。 改革开放前教职工所用燃料为校园内捡拾的树枝、树叶,或凭票购买的蜂窝煤,含硫量大,污染严重,现在是双燃料——电热(1984年开通)和天然气(2001年开通)。而大食堂早已完成了煤改气。 至于交通的变化,改革开放前基本靠走,自行车要凭票购买而且很少。现在学校周边公共汽车、高铁、轻轨都有分布,学校还有班车定时开往成都和彭州校区。校内还有直达地铁站的公交,方便师生出行。不仅如此,现在教职工和家庭的私家小汽车已超过3000辆,学生及临聘人员私车有600多辆。 学校声誉不断提高 学校声誉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得到反映: 招生方面,改革开放前没有实力,考生往往将我校填报为最后一个志愿。现在我校招生的86个本科专业中,已有一半以上的专业升格为一本招生,在余下的二本专业中,文理科录取的最低分数线要分别超过63分和86分(2018年),要想考上西华大学绝非易事。 就业方面,由于我校文理科都是面向社会的应用型,我校学生勤奋朴实,很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签约率超过90%(今年93%)。 毕业的校友是学校亮丽的名片。建校以来,西华为国家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美国休斯顿大学终身教授任志锋,东方集团首席专家石清华,原四川省政协副主席陈次昌等校友为代表的各类人才25万名,他们已成为国家及四川省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 校友在创业方面也表现耀眼,资产超过亿元的就有四名校友,分别是刘永行、蒋卫平、宋睿、邓学敏。在2014年全国高校致富榜ed排名中,西华大学排名第22位,在四川高校的排名中与电子科技大学并列第二位(仅次于四川大学)。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回顾西华大学的发展我们不由感慨万千。我自己也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在政治上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业务上从助教到讲师,从副教授到教授。五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西华长相守,让我学会了很多。我体会到时间的匆忙与珍贵,体会到平凡与崇高,学会了包容与理解,学会了倾听与诉说,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感恩与付出。 我感谢西华给我的一切,无论是成功与荣誉,失败与挫折。我时常感叹,改革开放的西华是个好地方,是学习的乐园,是展示青春的场所,是陶冶情操的熔炉,也是催人奋进的比赛场。五十多年来的西华生活,让我对改革开放,西华精神有了新的诠释,我时常告诫自己和子女,生活在西华你应该是一个不用扬鞭自奋蹄的人。我现在虽然退休了,但我永远是一个西华人,为了西华的改革开放与建设发展,我愿全身心地付出。 (作者系原西华大学校史编写组负责人,原四川工业学院党委书记。此文有删改)

“11.11”热潮的反思

摘要:“11.11”热潮的反思 今年“11.11”消费额又创新高,你为此做了多大的贡献呢?你是主动购物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被裹挟进这个购物浪潮的? 或许你本来并不缺什么,只是碰巧在午觉醒来后刷了下朋友圈,发现大家都陷入了购物的狂热,于是便无意识地点开淘宝,一不小心就在节日的狂欢中花掉了几大百。也会时不时查看物流状态,直到商品来到了手上,发现并不适合自己,又将商品原路返回。于是,你糊里糊涂地为“11.11”交易额做了一份贡献,增加了快递运输量,为购物的大火浇了一滴油。相信不少同学都是这样的,在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下购买了并不需要的东西。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产过剩的社会,商家总在借助各种手段刺激人们的欲望。消费能拉动经济的增长,我们应当消费,但是当我们的消费观被别有用心地误导而完全丧失自主判断的时候,是否会成为待宰的羔羊? 浑身是洞的牛仔裤是真的好看还是因为别人告诉你这很好看?雅漾大喷是真的有效果还是因为小红书上有很多人声称有效果?你是真的需要那么多不同色号的口红还是仅仅因为这象征着精致?那些大火的网红产品有多少是真的好用?有多少是被微信公众号营销炒热的? 你看到的内容是由你所看的形式决定的。你不带眼镜看到的世界是模糊的,建筑学家看到的城市是一个个的几何体。那么如果有人趁你不备为你戴上了一幅特殊的眼镜从而改变了你所看到的世界呢?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流行吃五石散,人人都想吃,服用五石散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所以大家都纷纷效仿。可我们很清楚,五石散的材料是含有毒性的重金属,长期服用会慢性中毒。确实,那个时代有不少人因为嗑药而死去。那时候大家不知道这个流行的玩意是有毒的,我们可以理解这种跟风行为。但别以为我们处在知识爆炸的现代社会就很理智,盲目跟风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需要我们好好反思了。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有很强主观性的,这在于你对商品的满足程度。你拿了奖学金,和朋友去吃了一顿大餐,你觉得很开心,认为这个钱花得值。在“11.11”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持头脑的清醒,作为一个经济没有独立的学生,不要被铺天盖地的广告所诱惑,不要掉进了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要注意量入为出,尊重父母的劳动,学会理性地消费。

冬风凛冽忆亲恩

摘要:冬风凛冽忆亲恩 以前自己总觉得穿秋裤一点也不酷,而且还臃肿。如今只想着,管它酷不酷、臃肿不臃肿,身体暖和才最重要。这话,我妈年年冬天都跟我说,以前我从没听进去。现在自己也用这话来劝自己、劝朋友。在外面,除了好好学习以外,照顾好自己、不让我妈担心,也算是对她的一种安慰吧。 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我也曾是个留守儿童。父母一走就是十年,我一直跟着外婆。他们外出务工的那些年也曾断断续续地回来过。大概是五岁那年吧,我爸妈回来过一次,我妈给我买了一件新衣服。我躲进外婆的怀里,偷偷地看着她。外婆说,那是你妈妈呀,你不认识她了吗?我没说话。我妈叫我过去,说给我试试新衣服,我才慢吞吞地走到她跟前。我低着头抹眼泪,她把我抱进她怀里什么也没说。那个时候,我连叫她一声“妈”都不敢。 后来我才知道,他们那次回来是为了治疗我妈的肺结核。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不能释怀。我不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那么狠心丢下我?长大后才知道,生活不就是这样吗?父母的无奈就是:要养育你就不能陪伴你;要陪伴你就不能给你更好的生活,他们只能选择前者。因为他们想让我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多的选择、有更好的未来。 庆幸的是,我读初中的时候我妈回来了就再没有出去过。她说,我怕你慢慢长大了,很多事情你不会选择,我怕你走错路。后来我才知道她为了回来陪伴我,放弃了外地难得的升职加薪的机会。 最叛逆的时候,我跟着所谓的好朋友到处去玩,不跟他们说我去哪,还彻夜不归。待我会家后我妈用棍子打了我一顿,那是她第一次打我。打完我的第二天又掀起我的衣服给我擦药。直到现在我都无比愧疚。我爸后来跟我说,你不知道你妈那天晚上有多难熬。她半夜把我叫起来说,我们快去找女儿吧!要是她出事了怎么办?后来我再也没有去哪玩过,也再不想去了。而我那个时候的好朋友,现在不是在工厂里打工,就是已经结婚生子了。 刚上初中时英语不行,后来数学不好。我妈背着我去找我英语老师,把我的问题都跟我英语老师说了。我妈还问我听不懂英语老师讲课是不是因为我先入为主,不喜欢我英语老师,根本就没听课。嗯,你别说,还真被我妈说中了。我认真听课以后,成绩果然就上去了。她为了给我补数学,每年暑假都去给我找补习班。第一次高考我差几分上本科线,我爸和我妈起了争执。我爸听别人说复读没用,照样考不上大学。我妈很强硬,她说,我就要让我女儿去复读,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让她上大学。我和我妈就这样慢慢地变成了朋友。 不经意间,我回家时看到了我妈头上的白发。去年冬天,我陪她去买衣服,我牵着她的手。我心里一紧,她的手怎么成这样了?厚厚的茧子里藏着许多皲裂的口子。我才意识到,我妈对这个家的付出比我想象的多得多。而此前,她和我一样,也是个可能会怕黑的小女孩。是母亲这个身份,让她变成了今天的她。 我很感激我的母亲,不仅仅是因为她给了我生命。初中毕业的她比身边大多数父母都更明白读书的重要性。她也常常告诉我,努力不一定会达到目的,但只要努力了,你就不会后悔。母亲的伟大,我的拙笔是写不出千万分之一的。感恩节到了,多打两个电话回去问候一下他们,告诉他们自己已经穿上了秋衣秋裤。回家的时候多帮他们干点家务活,多陪陪他们。 感恩,不应该只在感恩节这天,人生时时需要感恩,生活处处需要感恩,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是成功人生的必修课,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西华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527次访问,全刊已有2809406次访问